《申江服务导报》2007年3月13日

孙未 那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叫旅行

文 /丁丁

  孙未,瘦且高。少年成名,做了许多大事儿以后淡出江湖,目前以写专栏、出书,淡然码字为业。但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背包客。当然,她并不爱把自己唤作驴友或者背包客,这种称谓稍显聒噪。对孙未而言,背个双肩包,在路上削上一根青竹杖,仗剑走天涯,仿佛是一件稀松平常、不值一提的小事。
  孙未,作家,在途中的步行者。
  著有《富人秀》、《寻花》、《女性主义者的饭票》等。

  行走是一种苦修

  刚刚从茶马古道起点———丙中洛归来的孙未,脸上还留有高原阳光残留的痕迹,脖子上系一块很有民族风的木头,上面隐隐有几个字“淡乎无其味”,是云南的朋友用炭火烙上去的。
  丙中洛,是茶马古道马帮的出发点。田壮壮的电影《德拉姆》里的第一场便在那里拍摄。孙未在丙中洛过掉了猪年的春节。去那边的原因有点邪乎,立春那日,发梦,梦里有无涯花海,随即上路。然而,要去那里,却着实并不那么容易。
  自昆明去六库须坐长途车一天,自六库到丙中洛又要坐长途车一夜。因是兴之所致,随意买下的车票,给的座位往往是车厢后座,5个人并躺的铺位,格外颠沛,脚臭汗味,四下弥漫。
  应对方法是上车前剥开一个橘子,放在头边,多少可以解掉一点浊气。“行走本来就是一种苦修吧。”如此想来,也便释然。

  醉卧桃源不思归

  到达丙中洛,深山里的桃花源。怒江水从西藏奔腾而至,在此地绕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块小平坝。上山去,悬崖边就是繁花,当地叫“六月雪”,红绿相间怒放着,美不胜收。到普化寺,佛堂前吊着小盆的海棠,亦鲜艳不已。“那一刻,感觉非常喜悦。”而深山里的桃花竟然比江南开得还早,一树烂漫之后,落英缤纷。
  然而叫人喜悦,并不止这些好看的花。春节前一周,每天晚上九点到十点,街上必然传来悠扬圣歌,在如此静谧的地方听来,宛如天籁,忽近忽远,是藏民们在练歌。春节那日,村民都汇到一处,聚餐。食物丰美,烤鱼、小虾、水果、酸奶,主要食品是一种叫夏拉的藏族食品,以酥油、鸡块烧制而成,里面加大量的酒。吃多了夏拉,人便会醉到high。
  此刻,所有人手拉手,跳舞,反正藏式舞蹈大体也就四步,简单却热烈。跳到酒醒了,便大喊“伊拉休”(藏语:干杯)!如此循环,直至深夜。“若不是善饮之人,听到盛情难却的频频举来的‘伊拉休’,连夺路而逃的心也有了。”

   穿着凉鞋去青海

  只要码完手头的专栏,还完出版社的“债”,孙未就会觉得,是时候该出去走走啦。江南也好,高原也罢。不知不觉,走到长途汽车站或者火车站,不管三七二十一,买到一张车票就出发。
  最厉害的有一次,穿着凉鞋背心跟友人喝咖啡。友人一会飞青海,孙未盘算了一下,手头也没什么要紧的事儿,电话先生,“请示”道:“我一会要去青海了呀。”她先生也只当她玩笑:“那你就去呗。”
  到了机场,刷卡、买机票、安检、上飞机,再次电话丈夫:“喂,我上飞机了。”那头的人开始抓狂:“啊?什么?你真上飞机了,快点给我下来!”“来不及了,舱门都关上了……”
  下飞机,找到旅馆,摸黑住下,已是半夜。朋友没有防晒油,而孙未没有换洗的衣物。“收买”旅店的服务员,带路去了一个集贸市场,买了零碎需要的东西,还给朋友带回一罐防晒油。
  每到一地,孙未第一寻找目标总是农贸市场。“当地的食物一定是最好吃的”,她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此,总是挎着菜篮子,在菜场里寻寻觅觅,买了回驻地,事必躬亲地开伙烧饭,似乎有无穷多的乐趣。
  回想来,最难忘的食物竟然是中甸的土豆,“你想,那是高原上最纯净的阳光下,光合作用长出来的土豆,拿回去扔在炭火盆里烤了,或者埋在柴火里焖熟。剥了皮,蘸点盐巴,那叫一个香糯呢,比快餐店里的土豆泥不知要好吃多少倍。”
  若是徒步也不用背那些劳什子的罐头饼干那样的东西,东西多了,徒增负重而已。只要一袋茶、一袋白米、一块五花肉足已。而装备也不需矫情地带上一套刀具,只要一把开山刀就好,削一根竹子当作手杖。途中口渴,找到山泉,凡牛马能饮的,人喝便没问题。

  夜宿杨染村

  艺高人胆大。某岁小寒,孙未独步浙东大峡谷,天色已暗,山路崎岖,已然找不到来时路,好在足够镇定,听水声,辨光亮,竭尽所能在漆黑山路上来回摸索。夜黑风寒,等摸索到杨染村的时候,已经冷得抖作一团。
  敲开一户人家,投宿。一个人一间屋子,用松明引炭火,屋子却还暖不起来,瑟瑟发抖,无法入睡。窗下扑簌簌下起鹅毛大雪,此刻隐约有唱戏的乐音传来,一夜不止。第二天,推窗一望,大雪封山,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望过去满眼素色。而村里有人家办丧事,昨夜的响动是山里人家唱了一夜社戏,敬鬼神。
  问她,走在路上怕不怕。“相信山水不欺人,而且信赖别人,别人也就信赖你。”有的时候,孙未的大背包有笔记本电脑,在小吃店里坐下却想去别处转转,就不假思索地把背包扔给老板,要给看上一会。说给别人听,别人立刻大叫:“啊?你就不怕电脑丢了,说不清么?”“可是,走到现在,我也没丢过什么东西。”
  每到一处,孙未就变作地道当地人,吃那里的食物,穿那里的衣服,投宿当地人家。而当地人也乐得用当地人的标准善待她。一碗米线卖给本地人2块,卖给游客3块,孙未掏出5块钱,不开口,小贩通常会找给她3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