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风采》2006年7月专访
孙未 寻找生命中的蓝莲花
远行,事实上也是对自己内心的探求。无论是在旅行的脚步中,在生活的旅途中,还是在心灵的旅程中,也许我们都在执着地追寻一些东西,对人类的信赖,生活的意义,以及生命的真相。
——摘自孙未《寻花》
甫见面的孙未与熟识之后的孙未大不一样。
第一面,笔者需抬头仰望。她个儿可真高,又高又瘦。一八O的个头,颀长挺拔,活脱脱的模特身材。难怪陈鲁豫会在一档节目中问孙未“你平常吃饭吗?”确实,在平常人眼中,180的身高,110的体重,几乎可以和不吃饭划上等号。陈鲁豫问得俏皮,孙未回答得幽默,观众的迷惑却一点都不假。
于是,徐家汇的街头,来福士的门口,淮海路百盛的电梯上,常常有这样的对话:“小姐,我们是××经纪公司,请问你有兴趣跟我们回去试镜吗?”
“不好意思,我……”
孙未终究没能走上T台,因为她坚定地强调自己是个“脑力劳动者”。这般身材,如此得天独厚却不当模特,绝对是辜负了上天的厚爱。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了解孙未后,就不由自主地原谅了她对自己身材的浪费。
自小,孙未便对世界有着炽烈的好奇。小时候,她那无穷尽的好奇心与对世界的探求精神往往是借助文字来满足与实现的。孙未说,写作对于她而言是与生俱来的。七、八岁时,孙未就发现了一种可以任意表达自己思绪情感的东西——文字,从此迷恋不已。她心随手动,写出一篇又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十岁,她以一篇童话获得全国文学特等奖,初露作家端倪。
写作,往往和阅读相伴。少年时代的孙未,酷爱阅读。通过阅读,她触摸世界的可知,探寻宇宙间的未知。疯狂地阅读不仅让她上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更让她摄取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养份,为她写作奠定了基础。这种习惯保持到今天,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她 “通才型”作家的称号。孙未的母亲是上海滩名气很盛的“报人”,良好的家学渊源,为孙未阅读提供了自由和便利。孙未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吃书”的过程,她没有保存书的习惯。一大摞一大摞的书堆得像小山,孙未一本接一本地看,速度快效率高,看完一部分清空一部分,她说这些书都已经存在了肚子里,被吃掉了。
走过孤单倔强的少年,孙未的才气与年龄一起成长。1992年,她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成为当时作协最年轻的会员,适时她正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念书,浑身都是朝气。大学毕业后,孙未去了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开始了她“激情燃烧的日子”。她在《新闻报道》、《新闻透视》任记者、编导,做专题,剪片子。为了做到最好,她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女子的花样年华,孙未没有逛街,没有泡吧,只有剪辑室里的机器们与孙未最熟悉。因为年轻,她不在乎因工作太晚在办公室打地铺的那份狼狈;因为执著,她更忽略了久盯屏幕眼睛充血时的那份慌张。皇天不负有心人,孙未的节目曾获得了国家司法部和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五届法制题材电视专题片“金剑奖”一等奖、1998中华环保世纪行好新闻奖二等奖及百花奖等多个电视专题奖项。
人们常常戏谑新闻工作“见不到阳光”,这一点都不夸张。对于孙未而言,通宵达旦地工作是家常便饭,连接三四天不睡觉对她来讲也毫不意外。那段日子,孙未仿佛黑暗中的舞者,激情因为年轻而恣意飞扬,生命却在对自由的向往中厚实饱满。
“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
1999年,孙未与一家国企共同创建上海新境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任公司总经理、公司董事。孙未曾经笑谈,现在或许还可以在网上搜索到那时候的形象照片,头发很短,锋头很“劲”。
陈鲁豫说孙未说话很“婉约”,确实如此。熟识她的人都知道,孙未说话甚至有些“嗲”,十足的上海小女人腔。这种形象,真令人难以想象她就是当年令前辈们惊讶,叱咤电视界的新秀。运筹帷幄、挥斥方遒的豪气虽然给孙未带来了成功,但也带来了额外的副产品,孙未生命中出现了重大的彷徨。
孙未有一句名言“身体的腐朽与精神的狂热是并驾齐驱的”,就是她那段岁月的写照。无穷尽的精神能源从体内汩汩涌现,支撑着精神的身体却因为不断透支而呈现异状。其实是可以想象的,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姑娘,管理着一个运营范围相当宽,各种事务极为繁杂的媒体公司,纵使孙未有三头六臂,也难免有压力。各种压力积聚,爆发于一次酒席“义气”。
那年冬天,北京的天气异常寒冷,孙未与一群“叔叔伯伯”级的电视人参加一个盛大的电视交流会。席间,大家惊诧于这个年纪相当轻的小姑娘竟然是一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董事,纷纷要与她“喝一杯”。捱惯“义气”的孙未自然不会推辞,一杯接着一杯地干。几时昏过去的自己都不知道,只记得清醒时那一片触目的白,浑身已经不能动弹,原来身处“重症病房”。
孙未是幸运的,她终于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
经历了浑身插满管子的日子,目睹过亲人们焦虑的面容,孙未在心里久久地叹息。她的叹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担心由于她,公司的有一些事情得不到处理;由于她,让亲友们如此揪心。病房里,孙未用营养液维持着生命,同时也重新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她不曾后悔用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度过的青春岁月,她也依然铭记那份狂热且充满着憧憬的心境,但重回现实世界,孙未还是不得不对那些日子道声——再见。
虽然孙未的生命之花受到空前劫难,可心里从未沉寂,彼时她想到了回归,恰恰印证了她对自己的行程设计——“‘商场’十年,回归写作”。
2003年,孙未开始回归。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清澈高远”
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孙未用一个词概括:自然。
现在,孙未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没日没夜的工作,也不需要捱“义气”而拼命喝酒。她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也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写作——旅游——还是写作,心中世界因此清澈而高远。
出手处无虚招,时尚圈、文学圈,说起孙未大家都不陌生。连载于《申报》的《富人秀》专栏、《上海一周》的心理学专栏……,《今日风采》的《享乐生活》专栏更是创造了一种独立文体,以小剧场的形式讲述女人的爱情与奢华主义人生观,每一段语录都令人捧腹。《富人秀》更是集结成书,成为了最新“都市寓言”。这里不妨透露给大家,孙未也许就是《富人秀》中那个美丽娇憨厚的专栏作家迈太。从《富人秀》的《懒觉狂人》,《寻花》的《私奔》,以及《今日风采》专栏的《又笨拙又美好》,可以想象到孙未的爱情之旅何等丰盛何等甜蜜。
孙未的最爱:阅读、写作、背包游,这三者无分轻重。如果说旅行是为了更好地写作,那还不如讲,写作本身需要更多的生命体验,旅行就是其中一种。背着行囊,远离都市都市繁华。丽江、西双版纳、西藏、尼泊尔等留下了她的足迹,旅人们记得她的微笑,骆驼们记得她的身影,甚至飞来飞去的鸟儿们也不会忘记这个东方女子充满欣喜的表情。
出外游历,倦了回家。生命,本来就是一场不断行走的旅程。孙未在不断游历与不断写作实现着“传递”——关爱世界,关爱人类。要了解孙未目前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心情记录,一定要读《寻花》。《寻花》中展示的是孙未背包游历的种种经过,其中有信任与感悟,充满着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她说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每一个人都应该给自己机会,走在野外,让心灵随着风与太阳一起成长。
我从未问过孙未的智商有多高,但相信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如果能将写作运用于财经、心理学、时尚、宗教、人文等方面,且做得有纹有路,令人侧目,这个人即使不是通才也是“天才”。而她,只在嘴角绽放一个悠然的笑: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息地传递,传递善意,传递慈悲,传递对生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