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生活手册》 2005年

回归精神家园

一个初春的下午,在上海作协的大厅,由《上海文学》杂志社、东视文艺频道主办的向全国征文的第二届文学新人大赛在此颁奖,一等奖获得者孙未正在叙述她的获奖作品《回来》的真实故事,作品中那个打动了无数读者的主人公,一个执著地拍摄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的心灵纯净的影视人,孙未说到他究竟能不能回来时,难过得因哽咽而中止了发言。作协大厅十分安静。人们被孙未为那个心灵纯净的好友担忧、牵挂的故事和情感所感动。

此刻,并没有人知道,孙未自己这十几年来的文学旅程,也是一个回来的故事。

写作人孙未

  1992年,孙未加入作协时,许下了一个对自己的诺言,给自己十年时间,去看看这个喧嚣世界的精彩,然后回到自己挚爱的文学家园,专心一意地写作。

  那一年,孙未才19岁,是上海作协当时最年轻的会员。

  孙未说,我是一个以码字为生的人,不是维生,是为生,从懂事开始,码字就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并渐渐长成我生命的一部分。她10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当时就曾出版过《昨夜星辰昨夜风》《无冕之王》等作品集。她擅长散文,当时的不少作品就与许多成熟作家比肩发表,十多年前一本散文集《昨夜星辰昨夜风》,直至今日网上还有赞赏这本书的文章。

在一份可填复旦大学任何系科的直升表上,孙未第一次面临了人生的选择,父母希望她学国际金融或外语,她偏只填了一个新闻。她觉得这个世界太大、太精彩,有太多的东西想去看、去尝试。从小看过很多作家传记的孙未,知道作家大多一生换过很多工作,一直坐在书房里或一个办公室里怎么能写出好东西呢。当时90年代初又正是市场经济崛起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的时候,而新闻这个岗位正是登高一望、极目四州的好地方。

电视人孙未

孙未也是一个电视人,她在上海电视台担任过6年的节目编导、策划、撰稿与现场主持人,获过不少国家级的奖项。她认为:我一直认为“述说”——不论是用哪种艺术形式——可以在人类内心种植希望,可以重建人类对人类的信心,在难免的苦痛和失望之后。

这是一个新栏目《新闻观察》,这是一个新闻评论类的专题节目,20分钟之内,要用电视的“线性展示”把报纸上6000字的平面内容向观众说清楚。她用摄像机和笔进入了一个又一个领域:政法、产经、商业、外贸、文艺、卫生、农村、教育,在新闻观察当编导,涉猎面广,正如她所愿,打开她的作品表,可以看到工作量是其他编导的两倍,10天做一个20分钟的节目,每个月两次三天三夜四天四夜不眠不休地熬着做。

一个又一个社会问题吸引着她:独生子女时代将是个什么样的时代?野生动物还有可能回到这个喧嚣的大城市吗?最早出现的城市志愿者在哪里?机场河何时能畅通?孩子被拐是怎么回事?中美关系面临的历史机遇是什么?气候变暖是一对人类一种何等样的挑战?上海的慰安妇在哪里?上海的老房子里有哪些新故事呢?令人眼馋的艺术节的票到哪里去了?张小泉为何打官司?一个又一个鲜活的题材跳入孙未的视野,让孙未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领域。孙未始终用一种最平等的态度与被采访者交往,对强者她不卑不亢,对素不相识受伤害的弱者,她仔细聆听,伸出援手,对拮据的老人,她会慷慨解囊。

《寂寞二号线》是孙未在《新闻观察》做的最后一个节目,孙未又以一个平民化记者的视角看到了一致叫好的地铁二号线上的一些问题,由于当时换乘路线设计的不方便,以及每次换乘分别计算的票价累计起来,让老百姓无法承受,崭新的精致的二号线一度寂寞,每天的效益还不能应付营运成本。这期《新闻观察》出来后,地铁公司慎重考虑这个现实,改变了收费方法,接通了一号二号线,二号线畅通了,人气一下子旺起来。《寂寞二号线》又获上海电视台百花奖一等奖。

经理人孙未

  孙未到电视台辞职的时候,父母都表示反对,周围人也都不理解,为什么要扔掉金饭碗,扔掉那种在电视台工作的优越感,去做个前途未卜又要“担肩胛”的总经理,这对一个年轻女性来说负担太重了。

公司开在那里,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打理,一方面,电视制作的质量要保证,客户的服务工作要管理好,客户的应酬也要做好;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流程要系统,公司的成本要控制,员工的思想问题也要关心;还有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把握公司发展的新的契机。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遇到客户违约,员工跳槽包括生意的淡季。在最困难的时候,孙未提醒自己要保持微笑,微笑地面对员工,给他们安定与信心,微笑地用冷静去处理所有的问题。她的年轻的公司居然也养活了20多人。更重要的是她在市场经济中,不是用一个记者而是用一个经营者的视角深入地看了看这个世界。

她也开心过,在公司接到一个大单子,赚到了一笔大钱时,她也苦恼过,在想做优秀节目而缺乏财力支撑时。终于,她发现这两者不可能划等号。

当然,现实让她看到了许多她不愿意看到的东西,心计、算计、讨好、迎合、阴谋、倾轧、虚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一个人为了自已可以放弃周围所有的人。她看见了、懂得了、明了了很多东西。她开始焦虑,赚钱不是她的初衷。她知道赚钱的技巧、怎么达到目的的技巧。然而她最害怕的是:“年轻时有很多梦想,随着渐渐的长大,被现实压迫扭曲了,成为我年轻时不喜欢的那个人。”

寻梦人孙未

  现实的责任有时候是不能说放下就放下了,眼看着自己与文学十年相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2003年,孙未又辞职了,就象当年在电视台辞职一样,走得断然与平静。

她终于践约回来,回来得坚定,这些年,尽管东奔西走,写作是她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毕竟离开了文学家园已有十一年了。梦中的文学家园是否已经荒芜?明净的心灵是否已蒙上灰尘?鲜活的文学感受是否已经老去?面对这恢宏的文学殿堂,孙未的心中也不免忐忑。然而,这十一年的出游,不仅给了她精彩的阅历,更给了她内心的历练,令她更能看清自己,也拥有了更坚强的内心,这就是坚持走文学这条路的勇气。这在喧嚣的商品经济中是何等样的非凡? 

由于多年影视制作的专业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工商管理的学历背景,使得每年夏季和过年的时候,跳槽最火热的季节,总有不少相关的公司和猎头公司前来游说,高薪聘请,但是,孙未一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她说,不论是当初决定给自己十年时间,踏入这个喧嚣世界尝试精彩,还是如今依照当初对自己的诺言,回归文学家园的宁静,不论是苦是乐,这都是一种对自己最认真的承担,最执着的坚持。这也是一种回来。

不被现实的诱惑所改变,这确实需要有非凡的勇气,不少人少年时的真诚和理想被现实消融,不知不觉成为自已以前不喜欢的人,这样的故事在这烦燥的奔忙的现实的今天比比皆是。这就像女人在选爱人时选有钱有权还是真正爱你的丈夫一样,这需要有一份骄傲的自尊在“做自已”,是在做“作为一个人的使命”。

  很快有了许多专栏,许多约稿,也有国内外的出版商洽谈书稿。

  终于可以过极安宁的生活,深居简出,不用再有许多生意场上必要不必要的应酬,只有朋友间的相聚倾谈,不用再为了出镜头或者出席一些隆重场合,打扮扮演,一条蓝布牛仔裤,两件男式的宽大棉衬衣可以穿半年,一把直发不烫不染,三个月不剪,最简单的生活方式,最安详的内心,可以思考很多关于人类与生存的问题。

  工作之余,还有诸多冷僻的爱好,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在各地徒步行走。进入深山人迹罕至的天地,纯净的雪山和蓝天,感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感受生命的真实,观看这个世界上其他人的生存方式。因为感觉人一生的经历是一种行走,感受脚下的艰辛,阅读人人事事,欣赏世界广阔,在挫折和了悟中渐渐成长。徒步是另一种行走,体会脚下的路途,观看自己人生以外的世界,遭遇不同的感动。

  孙未写自己行走的故事。总是一个人背个包就去了,自己带着地图,坐火车,坐汽车,骑马,直到马也去不了的地方,就步行。为了看看在自己目力不能及的广阔世界里,还有怎样的人,怎样的生活和故事。有人说,城市里的特点是,那里的人最热衷于离开这个城市,出行,再返回。有人说,人想要远行,一定是想要追寻最重要的东西,那个东西最可能是他自己。每个人都有过周游各地的梦想,漫游或流浪,都是美丽的经历。

  在回来文学家园前的十一年,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看到和经历过的无数或快乐,或悲伤,或精彩,或不可思议的事件,无数倏然相逢的不同面孔的人,也行走于各个城市,遭遇着各种发生,从此成为记忆的一段电影。这些故事也落在了她安静的文字里,讲述着她这些年的经历。她说,这些真实的故事,它们属于我的记忆,属于这个时代的孔雀般灿烂的颜色,也属于这些与我共同经历了这个时代的我深爱着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