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2005年
一种使命
这是一个初春的下午,3月1日,在上海作协的大厅,一个没有公关公司包装过的会场,没有烘托气氛的装饰,没有背景音乐,也没有任何题外之义,第二届《上海文学》新人大赛颁奖会在进行。驱除连日阴霾的阳光暖暖地照着,一群知名老作家与新人们济济一堂,这里不乏始终怀着热诚之心为了文学耕耘了一辈子或准备耕耘一辈子的。
由《上海文学》杂志社、东视文艺频道主办的向全国征文的第二届文学新人大赛在此颁奖,一等奖获得者孙未正在叙述她的获奖作品《回来》的真实故事,作品中那个打动了无数读者的主人公,一个执著地拍摄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的心灵纯净的影视人,孙未说到他究竟能不能回来时,难过得因哽咽而中止了发言。作协大厅十分安静。人们被孙未为那个心灵纯净的文化人担忧、牵挂的故事和情感所感动。
散文家何为的眼睛不好,他说,他是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看完此文,这位八十有余的老作家流着泪说:“这个世界怎么会有这样纯真的人,这样纯真的感情!”
补撰《巴金传》的徐开垒感概:“想不到我们的社会还有这些美好的东西,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永恒的。”
作家赵长天说,在读《回来》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是源自于生活的真实的故事,很让人感动。这是一个腐朽和崇高并存的年代,我们应该把现实生活中美好的、能净化人心灵的东西写出来。他对孙未说:“你这个故事太感动人了,你要把它写成一部书。”
评论家吴俊听了孙未讲述促使她写《回来》的这个真实故事后,在会上提出,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索文学的精神究竟是什么?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性向着无限美好的方向发展,是要返璞归真,以拭去人们心灵上落下的尘埃。年轻的写作者还能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感动,这样的东西也只属于年轻人,因为我感觉自己心灵上落了不少尘埃。吴俊表示,有的写作者正在成为文坛“老江湖”的过程中,身上的尘埃越积越厚,他们也就丧失了最初的那种“何处惹尘埃”的朴素真挚。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来到孙未座位那里,鼓励这位同是复旦人:“写得真好,一直坚持下去。”
作家陈村在散会时特地在门口鼓励了她要坚持写作,并且邀请她去看看他们的文学论坛,要孙未:“结构一下,不要写成一篇小说,要写成一部书。”
在这次评奖中,所有评委一致认定的一等奖就是这篇《回来》。《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介绍,1000多份来稿各有特点,当下的许多文学新人注重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怀。获奖的作品,大多是十分质朴的,朴素具有最能打动人的力量。相反,一些蓄意雕琢、故作深沉的作品,即使写得较为老练也并没有得到评委的认可。
这次各位评委最一致认定的一等奖,也是认为最为突出感人的就是孙未的《回来》,那种文字让人感到了心灵的纯净,能够触碰到每个人内心最真实,最柔软的地方。
评委们称赞作者这里转折得好,那里的悬念又设置得巧,孙未的回答是:不是我设置得巧,这是真人真事,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转折,就是这样有悬念,这个悬念在去年的12月18日。
孙未的获奖作品《回来》的主人公,是作者的好友,一个北京的影视人,他执著地拍摄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不图名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作品入选德国、韩国影展,但他却从不张扬。
去年12月18日,他要去四川一个偏僻的乡村拍摄,记录那里的山歌、民俗、人和故事。那里没有公路交通,没有详细地图,路途凶险。告别时,他告诉孙未,他的两个拍摄纪录片的朋友,在广西拍摄时,先后去了,是他把他们的遗骸带回城市的。孙未听了很气,说你是不是也想不回来了。担心着一语成谶,那人走后,孙未怀着深深的忧虑写下了《回来》,参加文学大赛。
自从他走后,孙未一周给他发一次短信,不论有没有应答,孙未知道在大山拗里会没有信号,会没有电,但她要让他在偶尔出现信息时,能看到千里以外有个朋友在关怀他,那怕这是个在三年半里才见四次面的另一个城市的朋友。她要让他知道他的朋友始终没有离开过他,有一个同类,一个信任他的同类,一个内心贴近的同类在等待着他,这是一种心灵的依赖。但是,孙未始终没有收到过他的短信回复。
一位他的搭档,一位北京的制片劝孙未,不要再给他发短信了。那位制片说对孙未说:“你不断地发短信,每次都没有回音,只有担忧,你不是折磨自已吗?”孙未还是在坚持,她说:“难受我愿意承担,我相信他的诺言,2月20日回来。”
到了2月20日,他还是没有任何音讯。那位制片才告诉孙未,原来,那位影视人想用最后的人生路完成自已的一个宿愿,留给世人一部纯净的美好的直抒胸臆的难得一见的影像。“他为什么说2月20日,是想时间一长,等到春天了,你们就会把他忘了。不信你拨他手机试试,你再也拨不通这个电话了。我们每月按时帮他付手机月租费,希望能听到他的声音,但是还是没有收到关于他的任何信息。”孙未在电话这头哭了出来,她反反复复地向这个仅有的手机发送短信,甚至连续10多个小时拨打他的手机,但均毫无反应。
一个患了绝症的人,在没有交通,没有医疗条件的大山之中,将会发生什么,真不敢想像,孙未要求她与他们一起去找他,至少要把他用生命拍摄的东西带出来。
到3月1日领奖这一天,距离文章的主人公承诺回来的日子,已过了第九天,就在那天上午,孙未欣喜地听到一个消息,当地有位领导出来告诉他的朋友,他还活着,还在那里拍摄,北京朋友终于答应开春后带她一起去找他。
所以,孙未说:“任何写作技巧,比如悬念、修饰、比喻、想像,都没有生活中永恒的美好来得动人。所以,我想,这个奖项应该不是颁给我的,只是颁给我所记录下来的那些美丽的人和事,而我,永远是一个学生,用我谦卑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然后不断写下我的感动。也希望有更多的热爱文字的人,能从写作中,感受到自己的使命。”
孙未说,她原本就是一个安静内向的女孩,写作是她与生俱来的热爱,从十岁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她就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认为这是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在大学毕业后,她面临过许许多多的选择,在上海电视台担任过6年节目编导、策划、撰稿与现场主持人,在电视媒体运营公司担任过2年的总经理,也操作过不少电视媒体项目的投资运作,但是写作是她始终没有停止的努力。
其实没有人知道,孙未自己的文学之路,也是一个“回来”的故事,1992年加入作协时的一个对自己的诺言,十年时间,去看看世界的精彩,然后回到自己的挚爱身边——专心一意地写字。
多年影视制作的专业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工商管理的学历背景,使得每年夏季和过年的时候,跳槽最火热的季节,总有不少相关的公司和猎头公司前来游说,高薪聘请,月薪过万的岗位又不断在向这个既能懂电视、又懂工商管理的年轻人招手,然而,看过功利、世俗、商业化的孙未静下心来矢志不移,又回到了她的使命归属地,尽管有过困难,也有过孤单,这需要代价。这十几年来,经济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很多热爱文学的人,总会在这个时代中感觉困扰和左右为难。
孙未说,她一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论是当初决定给自己十年时间,踏入这个喧嚣世界尝试精彩,还是如今依照当初对自己的诺言,回归文学家园的宁静,不论是苦是乐,这都是一种对自己最认真的承担,最执着的坚持。
当她回来文学家园时,很快有了许多专栏,许多约稿,也有国内外的出版商洽谈书稿。
作协大厅里,扑素又有底蕴,为文学奋斗了多少春夏秋冬的老人们有些落寞但又是那么坚定,孙未从他们那里看到了又一种感动,这是一种历经风霜考验都在坚持的精神,她感到她并不孤独,有那么多老师前辈同道在搀着她的手。确实,我们没有什么东西一定想要得到,但又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失去,唯一不可失去的是理想和真诚。 “我们总会感慨世事多变,人生无常,但是,我始终相信,有一种永恒的美好,存在于人的内心中,存在于我们呼吸的每一寸空气中。那就是我们要写下来的东西,那也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而这种坚持本身,也属于这种永恒的美好。”
文学要记录和传达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孙未把这作为写作者的使命。正如她十几年来一直尊敬的赵丽宏老师,始终有一双少年人的眼睛,孙未说自已要永远永远只是一个孩子,用天真的眼睛,透明的心,去记录让我震憾的美好的东西,如善良、勇气、真诚、爱、关怀、理解、助人,这也就是我们永恒的美好的文学必定能代代传承的理由。写作,是这个世界交付给人类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