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2006年12月25日专访

孙未:保持最本原的心

她19岁成为作协最年轻的成员;她曾是上视王牌节目“新闻观察”的主创;她做过文化传播公司的“第一把手”……如今她大隐隐于市,将角色转换成专栏和畅销书作家。孙未告诉记者:“赚钱是很容易的事。” 本版撰文 姚聿弓

按自己的领悟来生活

孙未有着普通人难见的灵性。学生时期一路保送,但那更多的是活在别人的意愿下。复旦新闻系毕业后,她进入上视开始“非人”的生活。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干劲十足,落到她手上的都是最棘手的经济和法制类专题,为了充实自己她跑去财大念MBA,六年的工作获奖无数,直到28岁那年她获得集团的投资,成为了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兼董事。

孙未说那段时期是她最强势的时期,剪了清爽干练的发型,每日周转于决策谈判、往来达人,重压力的“过劳模”的生活让她差一点失去了生命。但是商界的谋权夺利让孙未重新审读自己,她认为那悖离了人生的初衷,她决定放弃这个众人羡慕的职位。当然,她也彷徨过痛苦过,她担心公司的运营担心手头的案子担心旗下的员工,但后来退出也就退出了,经历过就足够了,有时候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我们要按照自己的领悟来生活,抛开各种各样的因素之后,心的选择才是最真实的选择。”那年,她开始伏案于小家,安心地当一个码字人。

“迈太”的富人观

申江的专栏“富人秀”是孙未最被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之一。文中那个睿智可人的专栏作家迈太,就是孙未现实生活的影射。她将平时观察到的上流社会的生活点滴艺术化,融在一段段精彩的词句中,满足了平凡人窥视富人“纸醉金迷”生活的渴求。但迈太本人却不是以物质财富来划定贫富。孙未说:“其实人天生就分富裕和贫穷的。”满足感与主观的心态有关,那些知足常乐的人们,他们就是快乐的,他们可能物质生活匮乏,但是在心灵上是富足的。“真正的富人,他们挥金如土往往并不是为了自己,请客大餐是为了宴请嘉宾;购置私人飞机是为了接送客户;买豪华游艇可能仅仅是为了开会……”显示财富,只是一种手段。

至今还有猎头以年薪超过三十万的价码邀她出山,她断然拒绝。“此刻我的生活是珍贵的。”孙未顽皮地笑笑说,“那么多段经历之后,我了解世界的规则,所以,赚钱是很容易的事。”

做一只优雅的水瓢

孙未涉猎广泛,财经、情感、心理学、西方哲学、宗教、药理……大多数时候,她沉浸在阅读和击打键盘写作的快感中。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一只水瓢。”孙未说,“一些东西通过我的文字在进行传递,那些传递的真知可能我本人都不理解,但它们能唤醒人心中某种神性和善意——那才是我最想要的人生。”

记者手记:保持最本原的心

通过朋友联系到孙未,电话中的她仿佛受宠若惊的孩子,不许别人称呼她“孙老师”,不许用“您”,谦和热情,甚至细心地为记者联系采访的咖啡馆。

孙未的个子很高,但身形单薄得惹人怜爱。访问时她会认真地看着你,就像在解读唇语,她很用力地配合每一个询问,试图找出最合适的解答。她的眼神饱含热烈和真挚,同时也蕴藏无限的清澈和自然。显然,经历了传媒和商界近十年的世俗磨练,依然保持着那颗最本原心的人,是弥足珍贵的。

孙未背着行囊走过一个个无人区,她把故事和体验变成了文字,变成了小说《寻花》。孙未也和显贵的都市人交际生活,她体味情感百态,浓缩成散文辑子《女性主义者的饭票》。她在自己深爱的文学创作中耕耘和探索,她同样在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去一次山里吧!”她对我说,“因为你可以发现,那里的人们才是最真实和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