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生代女作家孙未10时30分做客和讯谈新书
2008年10月17日09:29 来源:和讯网
10月17日(周五)10:30~11:30上海新生代著名女作家孙未做客和讯,就她的最新长篇小说《我爱德赛洛》与广大网友交流该书成书的故事以及她对都市女性的各种看法。
嘉宾简介:
孙未,作家,居上海,中产写作的著名代表人物,已出版小说《富人秀》、《奢华秀》、《寻花》,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的饭票》,心理学读本《我们这个时代的病》、《我们这个时代的爱》等书,曾任上海电视台编导、现场主持人和国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董事,曾获第二届《上海文学》文学新人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国家司法部与广电总局颁发的电视专题片金剑奖一等奖、第六届中华环保世纪行好新闻二等奖。
孙未:要做作者,不做艺人
2008年10月22日09:29 来源:和讯网
德赛洛的含义
和讯网:亲爱的各位和讯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高兴请到上海著名女作家孙未小姐做客和讯读书频道,和大家聊聊她的新的长篇小说《我爱德赛洛》。这个名字还是有一点点拗口,“德赛洛”是一个很好看的长篇小说,它说的是都市女孩邓夏以及她的几位朋友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邓夏是一位电视台的编导,由此引发了种种的故事。很高兴今天请到它的作者孙未小姐做客和讯读书频道,孙未先和大家打个招呼。
孙未: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聊天。
和讯网:刚刚我说了,我觉得这个书的书名“德赛洛”,读起来不是像一般的名字我爱什么什么,为什么起一个这样的名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孙未:是这样的,“德赛洛”大家念起来可能觉得有点拗口,其实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它是一个挺流行的词,德先生、赛先生和洛先生,也就是民主、科学和法制,它事实上象征了一种亘古就有的乌托邦的状态。
和讯网:和这个小说相结合的话,你觉得它的乌托邦是怎样的状态?是怎样的人生境界呢?
孙未:这个小说是讲一个女孩子成长的故事,从1987年写到2006年,也就是从这个女孩子的中学时代一直写到她30岁的经历,我是想通过一个时间的长度来写一个梦想。
和讯网:这个梦想是什么?
孙未:这个梦想事实上是每个人心里面支持自己活下去的一种信念。因为这个女孩子从少年时代到她成长的时候是蛮艰辛的,我觉得这样的艰辛并不是落实在事实的经历上,而是每一个年轻人成长起来都是一件艰辛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生命的一种荒谬和无意义感。每个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一种偶然,在这中间我们希望得到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又会失去一些,不断的受到伤害,而整个过程中是一种不可知的命运。渺小的人类在浩大的不可知的命运当中,怎样往前走?唯一让自己不绝望的方式是,保有心中的那点火光,护住那点火光在命运中一点点往前走。而“德赛洛”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它是每个人心理都存在的生命的温暖、信念和爱。
和讯网:这样解释的话,大家可能会更明白、更了解“德赛洛”到底是怎样的含义。因为我看这个小说的时间也挺快的,我大概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我对邓夏这个女孩子的印象蛮深刻。在北京北漂的人特别多,其实在北京这个城市像邓夏这样的人,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很多,他们在一个都市里默默无闻的生活,为了自己的一些理想,哪怕是很小的理想而打拼,不断的生存着、工作着、努力着。我想知道的是,因为之前你写了很多的书,包括像《奢华秀》,还有一些都市情感和心里分析的小的专栏文章。邓夏是不是你一系列的都市类的文章或者小说,因为它是长篇,她能不能是一个浓缩性的人物?
孙未:应该说她只是我写的中产人群当中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只是其中的一员。这主要是最近我关注女性在这个时代的生存和她的成功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话题,所以写了这么一个长篇。
什么叫“中产”
和讯网:你刚才讲到“中产人群”,有人给你贴了一个标签或者戴了一顶帽子,认为你是中产写作作家的代表之一。你怎么看待“中产”这个概念?因为说到中产,大家马上能联想到跟中产有关的内容,比如汽车洋房、金钱,或者物质上有一定保障的生活,是不是说你的小说中这些素材或者这些人物的生活都跟这个有关呢?
孙未:这个小说当中主要讲的女主播本身也就是一个中产的女性,虽然她的成长是比较艰辛的,少年时代比较贫苦,在一个叫“德赛洛舞厅”打工,但是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她通过扶持自己的上司,在电视台的权力斗争中一步步的爬上去,而自己也非常聪明的选择了一个很好的位置,做了主持人以后,她每年的收入各方面,包括她有房有车,确实是中产。包括她少年时代跟她一起成长起来的伙伴,杰克、翔子,除了玫瑰跟她相比比较差以外,其他都已经挤入中产的阶层。
和讯网:你觉得这一类的小说,或者中产这个人群,预计你的读者中会有很多人关心这个话题吗?或者说专门的去关注中产的写作话题吗?虽然有人说或者很多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形成、存在了这么一个中产阶级,但是更普遍的是还没有到达中产阶级的普通老百姓,你的这个写作不是草根也不是描述中国最底层的那些人群,而是中产,这会不会给你带来写作上的难度?因为你的目标人群或者写作的目标似乎是很小众或者很窄的范围。
孙未:我其实在写作当中,里面的人物并不是非中产不写,其实我也涵盖了一个非常大的社会的面。但是我觉得我关注的内容始终是中产关注的内容,而这个内容事实上我觉得它应该是将来所有人将要关注和马上要关注的问题。我说的“中产”概念并不是经济上的概念,并不是这个中产一定要有多少资产。也有人问我,孙未你说的中产到底应该是年收入多少。我说没有固定的概念,只是说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已经衣食无忧了,基本上不用考虑到自己明天的饭在哪里、住在哪里的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多数人都可以达到,大家会考虑在这样的基础上怎么样找寻自己的心灵家园的问题。也就是像这个小说里面写到的邓夏这个人物,她在自己事业小有所成的基础上,她会感觉到我的幸福感在哪里,我内心的归属在哪里。也就像每个经过了自己少年时代慢慢长大的人那样,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一天一天非常忙碌,慢慢的反思自己,觉得是不是背叛了以前少年时代的那个我,那时所要的火光现在在我的心理还有吗?
和讯网:一般人都说作家最开始写总是有一些题材不会放过,那就是跟自己经历有关的事。我们知道你曾经也做过电视台的编导,甚至可以说有一个很不错的家庭生活,是不是因为你自己生活的氛围或者你接触到的这些人让你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有特别多的素材?而你写着写着也不小心把自己和周围很多相关的人与事都写进去了呢?
和讯网:我选择这样一个电视台女主播的题材肯定是跟我原来的工作经历有关的,因为比较熟悉,写起来比较容易一点。但是事实上女主播的身份是一种隐喻,隐喻了我选择这样一个职业是因为现代人每个人不得不在整个的社会环境中戴着面具在生活,就像女主播的工作一样,播音是我的一个面具,我下去了就是我自己,而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关注自己的存在,越来越关注自己的面具。有点像很多人谈到中产这个问题的时候,事实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当一个人从没有生存基础的人到达中产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多技巧,需要很多小聪明,就像我小说里面的邓夏,我们看她整个的职场斗争的经历,很符合现在小说的流行趋势,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是一个职场小说,其中会有很多技巧,比如排除掉怎么样升迁的人,怎么样竞争,要讨好谁,怎么样利用时机。但是在达到这一切以后,她会觉得非常空虚,这个时候她需要一种回归内心的东西,也就是她的后半段是我最关注的问题,我认为那是一个中产写作的人关注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样回归自己的心灵家园。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趋势,很多时候关注一种聪明,关注一种技巧,但是忽略了美好,忽略了理想和梦想。
和讯网:这是你最终想表达的一个主旨或者写这部小说的希望和诉求?
孙未:对。
金领女性的归宿
和讯网:我看这部小说特别深刻的是,在开头你说邓夏的身体里住着另外一个人,事实上夏夏和邓夏是一个人,但是她代表了一个人物的不同侧面,一个是表面的,还有一个是住在身体里灵魂深处的真正的她自己。小说最后的结局,邓夏其实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生活,她嫁给了跟她一起长大的男孩子杰克,还有一个3岁的孩子,当了妈妈,有自己的家庭。按照你这样的写法,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是对等的关系,是不是这样一个都市的中产阶级,可以说她是金领的女性,最后还是应该向家庭或者向传统做一个回归呢?因为你骨子里就是一个挺传统的人。
孙未:我觉得可以说是传统,但是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古老而美好的东西,一种真实的东西。我看到现在很多社会现状,大家看职场小说是一回事,很多人还会上“太太培训班”,怎么样对抗“小三”,怎么样经营一个家庭,家庭是用“经营”两个字命名的,还有怎么样嫁给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我觉得非常可笑,这个社会越来越注重聪明和技巧的问题。
和讯网:“经营”这个词本来就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就像你讲的家庭需要经营,爱情需要经营,这种经营是包含心计的技巧或者策略,很多本真的东西应该是这样的,结果现在被附加了很多额外的意义。
孙未:一个女人连怎么恋爱、怎么做太太都不知道的话,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睡不着觉失眠一样,是很可笑的事。
和讯网:我印象中还有一个人物对我冲击力很大,因为她和邓夏,甚至包括玫瑰、翔子、杰克有很大的反差,就是把邓夏从小拉扯大的那个婆婆,突然她离家出走,为什么她突然出走你在最后的时候才写出来,因为婆婆的眼睛已经不好了,她怕成为邓夏的负担,那时候邓夏的年纪还小,所以婆婆离开她。我当时想的是,觉得婆婆这个人物特别的突兀,但是到故事最后,包括婆婆去世前,整个的谜底揭开,婆婆为什么走,这个过程中她怎么惦记她抚养长大的小女孩,好象整幅画里突加了这样一笔。婆婆这样一种感情,你觉得是不是对整个都市情感生活的一个特别大的冲击,居然还有这样的老人,还有这样的情感在里面。
孙未: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小时候被一个老人或者被跟自己很亲密的父母抚养长大,现在越来越忙碌,很多父母更关心自己的成就,忽略了子女的培养,很多时候他们是告诉子女要学这个,要这样做,但是没有很贴心的去爱护他,而是很多老人带着我们长大。我觉得那是一个人成长的特别基础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曾经有人这样的爱过我们的话,他们给我们的爱就会在我们的心理给我们力量,一步一步的在这样的人生当中走下去。
吃力不讨好的爬格子生活
和讯网:讲到你写作的很多题材,我看今年出了你的好几本书,并不是这一本,之前有一个《奢华秀》,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另类情感心理分析》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病》关于人性真相的心理解析。你也算是挺高产的,而且手还挺快,一年有好几本文字作品。你的这个写作速度会让很多写字的人自叹不如,你平常怎么样保持写字频率,每天有硬性的要求吗?
孙未:其实我写的挺慢的,那些也是不小心挤在一起在今年出版,其实今年的时机也不是特别好,两本是心理学的书,两本是小说。《我爱德赛洛》我写了整整一年,写的真的不快,只不过积累到现在,都挤在这个时候出版。我每天的写作不一定,有的时候也不一定写,有的时候感觉好可以多写一些。
和讯网:我对“德赛洛”的印象可能是这几本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因为是最近的时间看的,而是因为邓夏这个人物。我最开始看前面一二章的时候误认为这是一个侦探小说,因为到底邓夏和夏夏是怎么样的关系还没有看明白,但是后面渐渐出了端倪以后我大概明白是怎样的故事。你也写了一年,其实这个时间对一个写作的作家来说不算短,这一年过程中除了有你做电台以前的亲身经历,还有你周围的一些相关朋友,在收集相关的素材上有没有特别要做的功课或者特别需要准备的地方?
孙未:这方面我对每一个细节,包括整个成长过程中,虽然我是在上海长大,但是对于上海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也有所了解,八十年代是比较优雅也比较局促的年代,九十年代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包括电视台发展变迁,都是经过很多考证的,确实还是比较严密的。
和讯网:这一块工作肯定是做了很多的,要保证大背景不会出错。在人物上有什么特别的准备吗?如果说邓夏是你某一方面的缩影的话,另外几个人呢?比如像翔子,跟邓夏气质这么不相似的玫瑰,因为我觉得玫瑰可能是这几个人物中最陌生的一个。
孙未:很多人挺喜欢玫瑰这个人物,我们在少年时代都会遇到过这样的女伙伴,她们会比我们成熟的早,比我们美丽,比我们妖娆,比我们更吸引男生。每个女孩子在少年时代也都会遇到像翔子这样的男孩,他是大家标准中的好男孩,可是他喜欢另外一个女孩。
和讯网:这种成长的经历可能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你也是这样吗?
孙未:这个人物跟我个人的经历差别挺大的,一直有很多女性的朋友跟我谈她们内心的问题,我突然有了感触,觉得塑造邓夏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现代都是女性的形象,其实是探讨现代女性精神两面性的问题。一方面她们希望能够在众人的眼中,在社会上显示成功的状态,获得自己表面上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她们不断的想回到自己内心中本来的自己,她们并不适应这个社会。或者像我今年写的《我们这个时代的病》一样,我们这个时代确实有很多问题,让人缺乏安全感,特别焦灼,不知道方向在哪里,选择太多不知道抓取什么,其实抓取什么都不是你想要的。
和讯网:我看你的人生经历挺丰富的,你之前在电视台工作,甚至做过电视公司的总经理。但是这个东西跟写作关系也不是很大,你后面是专门辞职一心一意做写作这项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包括你写的这些都市女孩,甚至《我爱德赛洛》里面的邓夏,放弃其实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你是怎么放弃之前人人艳羡的工作条件和平台,而是做写字的活,爬格子并不是件吃力又讨好的事,往往是吃力又不讨好的事情。你为什么会放弃呢?联想到这部小说《我爱德赛洛》里面的邓夏也放弃了,为她爱的人去顶黑锅背了罪名,她也放弃了人人艳羡的东西,大家看起来似乎这很傻,为什么会这样做?先说说你自己,再说一下你怎么去设计邓夏有放弃的这个情节。
孙未:我觉得放弃就是得到,很多时候我们要给自己加分,我们有一个好的工作,还要经营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要让别人看到我什么都很好,不停的加分,想达到圆满,但是那个“圆”始终不圆,总是缺什么。但是当我们愿意放弃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突然打造了圆满,这种圆满并不是做加法可以得到的,要做减法。
和讯网: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都面面俱到,但是你对写作特别有感情?
孙未: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一直在写作,很早加入作协,那时候我是个孩子,作协的老师跟我说,你这么小还没有念大学,就这样写下去的话,你怎么知道这个社会是什么。他说好的作品都应该反映这个时代,反映人性的一种东西,你当然要经过一些社会经历和历练。他们是这样建议我的,那时候其实挺有趣,我那时候特别想得到文学奖,后来长大了一点又得了“美雅奖”,如果写下去的话我不知道会怎么样,肯定不是现在的自己。但是那个时候我许下一个诺言,我特别喜欢写作,过一些年以后我要回来写,我觉得30岁挺合适的年纪。其实在中间有一段时间是有一点点迷失,我是不是要放弃这些回来写呢?觉得自己越走越远,那边的世界很繁华。但是我在想,比如跟以前的中学同学聚会,会看到那些原本写诗的,很有理想的,瘦瘦的男孩子变成鼓着大肚子的商人,还有一点点秃顶。你会觉得一个人最可贵的事莫过于是他到了不再年轻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自己年少时候的梦想,那就枉费了一路这样走过来。
做“作者”还是做“艺人”
和讯网:听了你说的这番话特别感动,因为即便是写作这样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现在也有很多所谓的“作家”也在写作,但是他们并不是贫穷,写作这件事已经成为商业的行为,这样的人很多我们就不说了,而且他们也是年少成名,这样的事情、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就像你讲的,他们忘记了自己曾经最终想要追求的心中的理想或者那种意义的东西已经被现实的很多东西取代了,而他们不放弃的是现实的,意义也许就不重要了。你怎么样看待现在这样的现象,年少成名,写作不再是写作,而是商业的行为。你会对这种事情悲观吗?觉得这是我们社会的大势所趋,还是你希望力图用自己的行为来说明什么,哪怕做的非常微不足道。
孙未:年少成名也不是坏事,像我那个时候也挺有名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客观的状态。但是从主观来说,我是有点惊讶的,因为等于是过了十几年,重新回到写作的圈子里来。我发现大家现在不是在做作者,而是在做艺人。
和讯网:对,这个说法我非常赞同。
孙未:我觉得很惊讶。
和讯网:为什么惊讶?只是说因为年代发生变化,你回过头看一些事情或者再看当下的事情是这样的天壤地别吗?
孙未:我觉得写作是很内心化的一种东西,因为原来我也运营过这样的媒体公司,我也选过很多演员,看过年轻人是怎么想的。我们那时候公司两层楼,上到二楼的人,那些年轻的女孩、男孩应聘来做演员,能把楼板踩踏了,你会惊讶这些孩子什么都不干,就想做明星艺人。我觉得写作跟那个是完全有差别的,应该是非常内心化的东西。我比较认同以前古老的写作者,他们同时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哲人,甚至是一个科学家,他们抱有虔诚之心在写作。
和讯网:写作也没有什么诀窍,都是笨办法,但笨办法可能是最有效果的捷径。
孙未:我觉得写作的人越笨越好,自己要想办法抹掉自己的一块,以前写的像《富人秀》、《奢华秀》这一点文字,大家会觉得特别好笑,你不能拿着一杯水看着电脑,要不然的话会把水喷到电脑上,电脑会坏了,他们觉得很聪明。但是聪明正像我所说的,它只是人刚刚起步的时候需要一些东西,甚至是人自大走的歪路,就像人在天堂里吃苹果一样,人应该抱有足够的谦卑之心,应该笨一点,再笨一点,这样才可以写好东西。
宗教与写作
和讯网:我想看到这段访谈的希望自己在写作上有所造诣的网友应该会再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笨一点,是不是很虔诚。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浮躁了,大家可能也没有这种静下来做一点事情的心,可能更多的时候是被口水和浮光掠影所淹没,于是自己也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孙未你平常喜欢看什么书呢?因为我看你在接受其他采访访谈的时候,说自己喜欢看心理学,这不用说,因为你已经出了两个相关的集子。还有一些是哲学宗教,我想问的是,宗教这类书对你的写作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因为《我爱德赛洛》里面,你引用过圣经里的一些话,耶稣和彼得的故事。
孙未:人性中总有一些软弱的东西,宗教典籍里面可以看到很多人类本来的东西,也可以看到人类怎么跟宇宙相处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对于科学,我们说的是那种小范围的、比较实用型的科学,我不是很相信科学。
和讯网:我看你是瘦瘦的、高高的、弱不禁风的女孩子形象,你是不是希望找到一种像你讲的,除了跟这个宇宙或者跟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你有没有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支撑你自己的力量或者支撑你自己继续走下去,或者做一件事情的力量的源泉,宗教、哲学会不会对你有帮助?
孙未:它们对我的最大帮助是,我告诉自己我要接受命运的庞大和不可知。
和讯网:“命运的庞大和不可知”这句话你在很多地方说过,我们刚才聊天的时候你也讲到,难道你是一个命运不可知论者?还是宿命论者?
孙未:我不能是宿命论者,我所说的是一些小科学的问题,我觉得很多人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觉得我可以控制一些东西,比如我知道一个苹果肯定是往下掉的,我知道再扔一个苹果的时候也是往下掉的,我会觉得心里会很安全。比如我知道一些职场的所谓的“技巧”,我跟领导这样做的时候他会给我这样的反映,我下次这样做的时候他还会给我这样的反映,我会觉得心理很安全。但是这事实上是一个幻想,人是没有办法控制你周围庞大的环境,一旦没有办法控制这些东西,你认识到这一点就会非常恐惧。但是如果从一开始抱有足够的谦卑之心,你知道那个苹果不是你应该去吃的,虽然人类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反映了一些规律,但是那些规律远远不能描述整个命运、宇宙的庞大和它的奇妙,接受那种新奇和奇妙的感觉,而不要想办法用自己的小聪明或者技巧去控制东西。如果我们接受那种庞大,我们能弯下身子低头面对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就能够活的更安宁,走的更平稳、更远。
和讯网:回到你的小说《我爱德赛洛》,邓夏面对的最庞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从你的小说来看她对庄庸最后做的这个事情,她接受了庄庸的安排,而不是面对,因为她把她和庄庸之间故事的真相隐藏了下来。对于主人公邓夏,她最后面对的一个真实,这个“真”到底是什么?
孙未:邓夏从一开始到最后,始终是怀有非常惊愕的状态在看待人性当中的丑恶、伤害,或者我们说的太严重一点,看到人性当中的软弱。一开始她觉得婆婆突然把我扔下不要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接下来发现她的身边虽然有很多爱她的人,但是他们终究会因为自己各自的原因软弱的离开她,每个人都顾及自己的利益更胜于别人,包括她后来在一场火灾以后有一点失意和人格分裂的问题,那时候她的另外一个人格出现,她会觉得不要再相信爱,会把我的心放在小的铁盒子里,不会再相信任何人,这样就不会受到伤害。事实上她怀有铁石心肠的态度去看待那些人性当中软弱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最后面对庄庸的时候,她还是惊愕的,她觉得人类怎么会是这样的。
和讯网:这算是失望吗?还是说不仅仅是失望?小说的结局让我特别意外,因为你没有给她一个特别好的结局。虽然最后她嫁给了杰克,但却不是因为爱嫁给他,就像玫瑰一样,她需要一个依赖和依靠。而小说里面她唯一的一次动心是给她比她年长十几岁的男的领导,一个非常软弱的男领导庄庸,但是你没有给她一个善终,而是让这唯一的一次动心成为邓夏一段不好的回忆,就像被烧掉的《我爱德赛洛》的大火一样。但是唯一的不同是庄庸的软弱和庄庸的“恶”,邓夏是用一种面对的姿态去看待。我个人认为,她最后勇敢的面对庄庸的不堪或者人性的恶,她没有回避,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失意,不想刻意的记起那场大火一样,这是她的一个勇敢,走出了这一步,跟杰克到了深圳,在酒吧里面做老板娘,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孙未:是的。
人类记忆的偏差
和讯网:《我爱德赛洛》除了里面纷繁复杂的男女情感纠葛,有一个主题你写的很好,也是让我想了很久的,就是关于记忆。人的记忆好象是很不可靠的,你在里面让邓夏有选择性的发生了失意。我想问一下你自己对回忆或者人的记忆是怎么看的?你刚刚在解答的时候似乎已经透露了丝毫半点的答案,你觉得人的记忆是不可靠的,会发生种种的偏差。它对人的生活,从你的小说来看影响这么大,你自己怎么看待记忆这个问题的?
孙未:在我们生命的过程当中,除了记忆我们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留不下来,什么都不能拥有。而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记忆,能使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而那些记忆有的时候往往是虚假的,我不相信每个人的记忆完全真实的。每个人经过时间,经过自己不断的修饰和润色,把自己的记忆改变成什么样子,有的时候改变成丑恶的,有的时候改变成美好的。改变成丑恶的时候能把自己身上一些不喜欢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而改变成美好的,通过自我欺骗能够比较快乐的生活下去。我想我是属于后者,这个小说本身也体现了一种自我欺骗的本质。
和讯网:中产阶级的生活都是这样吗?
孙未:这个问题更聪明,因为我在想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还没有最终得到结论,目前来说我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解释命运的,以后我能走的更远。中产阶级他们有这样的基础来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愿不愿意就是他们的事情了。而中产阶级只能说是我个人的身份或者说现在开始写作收入不怎么好,我只能说我考虑问题的时候,还从来没有考虑到怎么去专营,怎么跟人搏斗,去争明天一碗饭。我想的问题是人怎么样找回自己,怎么样获得自己的心灵归宿。
和讯网:你说你自己在后面的写作过程中会走的更远,你期望这个“远”是怎样?是人性更加深刻主题,还是主题上的更加深刻,还是说你的写作技巧或者写作技法上更加花哨呢?
孙未:我觉得是思想上走的更远,技巧上问题不是很大,各种题材我会用不同的方式语言去表达,但是思想上是一个作者最关键的东西。
和讯网:担心自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因为你现在的生活状况是这样,一个作家能不能走的更远,尤其是像你说的在思想和内容上走的更远,他的人生格局肯定要比较开阔,但是因为中产也好或者金领也罢,似乎生活已经比较固定,或者说是模式化、格式化,你是否担心把自己局限在这样的框框里?
孙未:我一直以来接触的社会层面特别多,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跟人交朋友,包括以前的工作经历,不管是在电视台做的时候,那时候肯定接触各个层面,包括后来做企业,事实上企业接触的层面会更加多一点,从我的员工、我的客户到各种各样的环节,我对这个世界外部的认识应该比较多。人是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不停的往外部世界走,每个年轻人毕业以后都在努力的工作,想要获得成就,想要看更大的世界,都是往外走。而人的另外一个过程,往自己的内心深处走。而内心深处的天地有可能更广更远,我一直说世界最远处,心是最深处。
和讯网:你这句话特别打动了我,我觉得很多时候人向外探求的欲望,尤其在都市里生活,似乎成了都市人的一种本能。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向内,或者更多的时候是不自知,不知道自己的内心。于是外部的东西往往把内在的给迷惑住或者外面的东西的壳太厚,以至于内心再想看的时候没有办法把这个壳剥开。《我爱德赛洛》里面的邓夏或者夏夏,我还是喜欢夏夏,因为夏夏代表她的内在,她找到了自己,她离开了邓夏回到了夏夏这个位置。我是这样理解的,或者我作为读者不希望这么美好的一个女孩的归宿不好,于是我有这样一个比较美好的自我式的解读。孙未平常很喜欢看书,以前我们也交流过喜欢看什么样的书,你推荐过跟宗教哲学有关的书,你最近在看什么书,可否跟网友推荐一下?因为我们这是读书频道的访谈节目,希望你跟大家推荐几本你最近在看的好书?
孙未:我最近在看《宗教经验之种种》。
和讯网:除了这本之外,还有没有稍微浅一点的书呢?因为像比较大捕头的书大家需要特别闲下来,不忙的时候一页一页的看。还有没有其他更加休闲一点的书呢?
孙未:其实《宗教经验之种种》写的不深,挺浅的,可以去看一下。
和讯网:如果让我推荐的话,我希望大家闲暇之余看看这部非常好看的小说《我爱德赛洛》。
孙未:最近我在看“格林”(音)的小说,他的小说挺好看,不管大家是从宗教思考的高度还是从休闲的角度来看都是挺不错的。
和讯网:今天很高兴请到孙未来和讯读书频道和大家聊她的新小说《我爱德赛洛》,以及相关的种种有关写作的话题。谢谢孙未,希望你下次有新的长篇小说和其他相关文集的时候再次来到和讯。
孙未:谢谢。
网友评论:
222.70.178.187 说:美女作家有气质
2008-10-18 18:43
wyx984 说:世界最远处,心灵最深处。--------经典
2008-10-17 15:59
wyx984 说:《我爱德赛洛》书的作者不错,有素质。
2008-10-17 15:28
名流一代 说:作者不错!很有当代作家的风范,比那些老学究强多了!
2008-10-17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