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报》2006年10月
孙未,上海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曾任上海电视台编导、现场主持人和国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获多项全国文学奖和电视编导奖,专栏见于《申报》、《上海一周》、《今日风采》等各类时尚报刊,出版过《富人秀》、《昨夜星辰昨夜风》、《无冕之王》等书,《富人秀》连续数月荣登上海畅销书排行榜。
孙未,
直达内心深处的短信
IT时代报/王珏磊
在今年6月终于开博之前,孙未潜藏在暗处,对博客已观察了许久。她不喜欢这种嘈杂的玩意儿。她说,幸好文字是没有声音的,不然,只要你一挂上互联网,就能听见成千上万人喋喋不休地在诉说自己的隐私。这种倾诉过度的焦虑,会让你疯狂。“如果在地铁上,碰巧坐在你身边的陌生女人,拉着你哭诉她今天怎么和丈夫吵架,一直说到十年前她的洞房之夜。或者有办公大楼前不知名的保安,忽然要当街谈一谈,他和老板这些年来的过节,强烈指出盒饭多加一个鸡蛋有多重要。他们和现今正流行的博客,做的同一桩事情。”
可是,到了现在,开博短短几月来,孙未已完全颠覆了自己之前的想法。“我很爱我的博客,它让我很快乐。它是我的客厅,我在这里接待朋友,互相交流。我想念某个朋友了,就去他的博客看看,他在干什么,想什么。博客让我跟别人精神靠近。”而精神靠近,正是这个以写作为业的女子努力追求的一种东西。电脑,这个在孙未眼里一直有点机械化的、如高架桥般不具亲和力的东西,通过博客显出了它柔性、人文的一面。
孙未对电脑一向是有些畏惧的,在写字人敏感的心灵里,电脑是一个禁锢人的血肉之躯的机器终端,并且,网络上充斥的巨大信息量让人焦虑。我们真的需要这样赶着时代跑吗?孙未自称上网不看新闻,不泡论坛,只是收发邮件、用用MSN而已,她说,这是为了给自己保留一点余地,是保护自己的简单生活不受干扰的一种屏蔽手段。她自称是个“电脑白痴”,幸亏有许多朋友,在电脑出了任何纰漏的时候,来为她摆平。对数码产品,孙未也怀着一种敬畏心情,技术总是让她敬而远之。她的手机是不带摄像头功能的,MP3只是去山里录山民的歌声的,而数码相机,她也只是在旅途中按下快门而已,对其他的功能,她一概闲置。
而短信是一个例外。这种对着小小屏幕的拇指运动,却能给她一种比语言更深入内心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的文字表达比语言更好的缘故吧。”曾经有一位拍纪录片的北京朋友,和孙未有过非常频繁密切的短信来往。在开往蜀地的火车上、在喝酒吃羊肉串的北京街头、在无眠的深夜,那些短小的却打动人心的文字藉着电波传来,让对方分享自己的感受,比语言更贴心。“我们的感情完全起源于短信,想想看,有一个人在异地,和你在同一时刻,说出了直达你内心深处的语句,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而这么奇妙的事情,是靠电子产品达成的。”有时孙未说出上句,对方就发来了下句,在同一时刻感受完全相同。这让孙未觉得是一种灵魂的交流:“有时候我会有一种错觉,握着手机冰冷的金属外壳,竟然有一种背靠背的亲密。相见时我们是各自的角色,因而疏远,远离时我们只是灵魂,所以靠近。”
朋友在荒僻的深山拍片,孙未置身上海的繁华,完全靠短信维系着彼此的牵挂,相互支持,这种感觉,“像从同一个根系中生长出的两棵植物,即使他们寻找各自的光亮和缝隙,最终还是会缠绕在一起。像两个孩子在黑暗中手拉着手,共同抵御漫长的冷寂。”孙未舍不得删除这些短信,全存在手机里,后来手机掉了,短信也随之没了,孙未可惜了很久。为了记录两个灵魂如此靠近的过程,孙未还在即将出版的新书《寻花》中,写下了这个故事。
因为有了短信,电子产品对孙未来说,也变得亲近、有人情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