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美好”与文学“绝缘”

文汇报20050314

几天前去上海作协参加《上海文学》文学新人大赛的颁奖大会,获奖者都是年轻的文学写作者,其中一位还是我的学生。听着他(她)们的获奖发言,我突然被一等奖获得者孙未的话打动了。她说自己的写作大都受到了真实生活中美好感情的激发,包括这次的获奖作品也都是真实的故事,不是虚构。这些话使我一下子觉醒到了一个事实,好像只是在年轻的文学写作者中才会有对生活中美好感情如此的敏感,特别是,好像也只有他(她)们才会将这种感情的体验真正地化作文学写作的动力。我想,这种写作状态或者说文学境界,在我们这些人身上、在我们的内心里是否还存在呢?

记得许多年前,针对文学作品的一些现状,曾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文学中对人性的阴暗面能表现得如此深刻而丰富,却对人性的美好的表现软弱无能,甚至一味回避呢?“美好”在文学中的普遍失落或者是被有意无意地悬置,与作家写作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是否有关呢?坏人易画,好人难写,但这只是文学技巧的问题吗?我在听孙未发言的同时,又在自问:虽然自己此时此刻确实被她所打动,但在离开这个会场后,当我走进外面的人群中去后,这种打动还会持续多久呢?在年轻的文学创作者因“美好”而感动、因“美好”而写作的时候,我们的心上实在已经累积了过多的尘埃,它们使我们不为所动,甚至轻视这种赤诚、朴素的感情,我们或许还会视其为肤浅、可笑。这样,当我们的文学与“美好”日渐绝缘之后,我们还能期待或相信“美好”的真实性吗?虽然我们也曾年轻过,也有过孙未们的感情,但我们最后却沦落了。这不是遗忘,也不能归咎于生活的“教育”,这是一种人性体验能力的衰退,也是一种人生信念的瓦解,因为我们缺乏坚持的力量。

作为一个文学职业的教师,自己是被“学生”上了一课。与年轻的作家相比,自己就像是《卧虎藏龙》中章子怡对周润发用怨毒的语气说出的三个字:“老江湖”。老江湖的道行虽深,却失去了本真,迷失了自我,终于难被信任。不是别人不信,首先是自己能否相信自己。此时此刻,我的被打动,正说明自己确实需要由年轻的文学创作者用他(她)们的真诚和美好来清扫心上的尘埃,使自己复归于朴素的清明。我们为什么要从事文学?一种最朴素的回答就是,文学是为了使我们的人性向着无限美好的境界发展和提升。这是文学之本,也是我们需要文学的最根本理由。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失去文学的神髓。找不到文学(作家)最基本的精神依托,我们的人性也会暗淡无光。(作者: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