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未:“用力”的女人

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社    更新时间:2008-5-13 0:50:00

本报记者 郭大路


孙未,女,上世纪70年代出生,现居上海。中产写作的代表作家。


    孙未是一个十分“用力”的人,在工作上用力、在情感上用力、在生活上用力、在待人处世上用力、在理想追求上用力。

    认识孙未是在2006年的北京,女作家盛可以的新书发布会上,她说话吴侬细语的,以为也是同行,后来才知道是作家。作家总有拒人千里之感,但她不会,人来熟,而且对人周到体贴。之后向她约专栏的稿子,没有架子,不问稿酬,很爽快地答应下来,而且高产、快速。

    今年这位美女作家收获颇丰,又有三本集子出版:《我们这个时代的病》、《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奢华秀》,可见多么“用力”。

    孙未说,自己的人生是从2004年开始的。

    “17岁的时候,我很懊恼,因为我觉得自己像一个缺了一角的圆,我想飞快往前寻找那失落的什么。”那时候,她是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绝对好”,一路保送,直至复旦大学新闻系。而19岁的她已经写出了3本书,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成为当时作协最年轻的会员。

    大学毕业,她去了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在《新闻报道》、《新闻透视》任记者、编导、现场主持人,年轻的她,“总想要赢得社会的承认,但却是按别人的要求拼命工作。”拼命工作的她获得国家级电视专题奖项无数。可是,1997年夏天,一场车祸让她患上了神经性耳聋,更惊人的是,“生平第一次住院的全面检查,竟然被查出有高血压、严重早搏和胃病”——在“过劳模”这个名词进入人们的生活之前,她已经“当之无愧”了。

    “27岁的时候,我很高兴我是缺了一角的,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才能有力量往前去。”于是,年轻的孙未从电视台辞职,在2001年夏天,获得了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几百万的投资,成立了一个民间电视制作公司。董事会任命她担任公司的总经理。繁重的工作把她的健康逼到了临界点,于是,在一次应酬的酒桌上,酒到杯干的孙未,喝到胰脏破裂,差点送命。2003年底,“孙总”从总经理的位置上辞职。因为,“十九岁的时候,我对自己有一个诺言,十年时间,去看世界,然后回来书桌前,静心写字”。三十而立的孙未,从此实践对自己的诺言,开始了理想中的生活。

    四年下来,孙未成了“中产写作的著名代表人物”,“如果我当初19岁加入作协后一直从事专职写作,我并不认为我能站得更高,所以我并不反感‘中产写作’这个标签,不过我认为这个标签更好的定义应该是‘时代责任感与悲悯之心’”。就像小说《奢华秀》和《富人秀》,是希冀人们在笑声中体会其背后的深刻用意,2006年出版的小说《寻花》是对生命意义与精神家园的追寻,2007年出版的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的饭票》是对现代都市爱情的审视,而今年比《奢华秀》早些出版的心理学读本《我们这个时代的病》、《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则是对现代文明造就人类精神疾患的反思。“今年36岁,我觉得,自己才是(一个圆里)被失落的那一角,我正等待回去我的圆满,像水回到水。”

《奢华秀》=《欲望都市》?

    海都:您的新作《奢华秀》看起来有点像沪版的《欲望都市》?

    孙未:《奢华秀》和《欲望都市》除了都市、女人与爱情这三个元素之外,几乎再没有共同之处了,不过以这两者的差异来谈《奢华秀》的主题倒是一个好的切入口。

    《欲望都市》英文名如果直译应为《性和都市》,以将大胆的性爱话题融入城市单身女性的故事为卖点。《奢华秀》关注的则是现代女性怎样看待财富与爱情的关系,如果用调侃来总结,可以说讲的是关于与有钱人恋爱、已经嫁给有钱人与想要嫁给有钱人的故事。

    《奢华秀》的主人公一个是影视剧的小明星嘉宝、一个是时尚杂志编辑泰莉、一个是已经嫁入豪门的富家太太辛迪,她们的身份是时尚与奢华的符号,而因为她们所处位置的特殊,与她们爱恨纠葛的有海岛富豪、法国海归、电视台男主播、高级金领……与我2006年出版的《富人秀》类似,这是从另一侧面揭开这个时代财富的面纱。

    尽管《欲望都市》和《奢华秀》看似都有很多时尚元素的存在,但是在作品中的地位完全不同。《欲望都市》中四个女主人公的高跟鞋和晚装点缀了氛围,而在《奢华秀》中,外滩三号、海岛别墅、慈善拍卖会现场、香奈儿时装、帝梵尼项链等道具,它们也和多情的男人一样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女人们习惯于以挑选手袋的心态挑选男人,也常以为高跟鞋买单的心态去俘获男人,甚至不由自主地比较一部榨汁机和一个男人的体贴程度,物欲与爱欲努力地希望区分彼此,结果形式感却荒诞得如出一辙,所以叫作了《奢华秀》。

中产阶层的“奢华秀”

    海都:“中产阶层”怎么定义?《奢华秀》中的小明星、时尚杂志编辑、嫁入豪门的前模特、海岛富豪、法国海归、电视台男主播、高级金领……这些人算是中产吗?中产经济有什么起点或者标准?《奢华秀》的场景是外滩三号、海岛别墅、慈善拍卖会现场、香奈儿时装、帝梵尼项链,这是中产阶层的“消费指标”吗?中产阶层精神上的认同是什么?

    孙未:(这些奢华排场)至少我达不到每个指标,也觉得并不必要吧。身边的中产没见总这么跟钱过不去的,自费旅行不选头等舱。就算富豪过日子也很实在,豪宅名车是需要,外滩三号却不会每天当食堂吃,海岛别墅没人的时候也会关灯省电。

    精神上来说,(所有的人生)都有困与解,失与得贯穿其中,诸如,让嘉宝神魂颠倒的网络情人,据说很有可能是一只马戏团的猴子。泰莉到高尔夫球场猎取富有的白马王子,不幸猎到了同样来等富婆公主的“青蛙”。辛迪在对丈夫失望之后,开始痴情于家里那台电视机,因为它不会对她厌倦,不会漠视她的存在,不会对她吆五喝六,更不可能把家当旅馆……人生不外如此,总有东西被找到,总有东西再次令人失望,尽管常从起点回到起点,也是温暖之解